1.一种河床底泥原位修复毯,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泥修复层(1)、水生植物层(2)和基质层(3);
所述基质层(3)固定设置在底泥修复层(1)上,所述水生植物层(2)生长在所述基质层(3)上;
所述底泥修复层(1)包括支撑骨架(6)和裹附在所述支撑骨架(6)外部的修复剂层(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床底泥原位修复毯,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泥修复层(1)、水生植物层(2)和基质层(3)上等间距贯穿设有多个通孔(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床底泥原位修复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层(3)位孔状结构,且基质层(3)内沿其层宽方向等距离贯穿有多个通道(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河床底泥原位修复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4)内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波浪结构的凸起(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河床底泥原位修复毯,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骨架(6)包括载体板(61)和密布在所述载体板(61)上的插入杆(62),所述修复剂层(7)裹附在载体板(61)和插入杆(62)的外部,所述支撑骨架(6)由可降解的植物纤维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河床底泥原位修复毯,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剂层(7)包括EM菌种、红糖、蜂蜜、农用污泥、粘土,其中,各组分按重量百分配比为0.03-0.08%的EM菌种、0.06-0.16%的红糖、0.015-0.04%的蜂蜜、15-30%的农用污泥、余量的粘土。
7.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河床底泥原位修复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层(3)包括EM菌种、红糖、蜂蜜、固化剂、海泡石、农用污泥、植物纤维、粘土,其中,各组分按重量百分配比为0.03-0.08%的EM菌种、0.06-0.16%的红糖、0.015-0.04%的蜂蜜、1.0-2.5%的固化剂、3-10%的海泡石、5-12%的农用污泥、10-15%的植物纤维、余量的粘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河床底泥原位修复毯,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化剂为过氧化钙、碳酸钙钙、或氯化钙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河床底泥原位修复毯,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植物层(2)为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混搭种植层,其中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的植被面积比为1:2-5。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床底泥原位修复毯对河床底泥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将治理区域进行围堰分段隔开,并对治理段分别进行截污处理,截污完成后将治理段的水排净直至露出底部的淤泥层;
S2、进行人工清理淤泥层表面的垃圾,清理完成后在治理段内的淤泥层表面铺设所述河床底泥原位修复毯,对于非封闭治理区域,所述河床底泥原位修复毯内的通道(4)的铺设方向应与水流方向保持一致,所述河床底泥原位修复毯铺设时,底泥修复层(1)完全嵌入到淤泥层内,基质层(3)位于淤泥层上方S3、在完成步骤S2后,对治理段内铺设的河床底泥原位修复毯进行整体固定,采用与治理段面积相同的可降解的植物纤维编织网进行铺设加固,植物纤维编织网边缘采用木桩进行固定;
S4、完成每个治理段河床底泥原位修复毯的铺设和固定后,摊平围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