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利索能及~ 联系电话:18621327849
利索能及
我要发布
收藏
专利号: 2016110988810
申请人: 梁崇彦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专利状态:已下证
专利领域: 建筑物
更新日期:2024-10-29
缴费截止日期: 暂无
联系人

摘要: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两层停车设备的偏置式立柱及链条后置驱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层停车设备是指在独立平面车位上设置、两层、上/下各一个停车位的停车设备,包括由偏置式立柱、左纵梁(2-2)、右纵梁(2-3)和后横梁(2-1)组成的一个机架,一个载车板(8),一套链条后置驱动的载车板曳引系统;

所述偏置式立柱的结构明显区别于现有的对角四立柱或者中间双立柱结构;首先,在车位最大轮廓其中远离出入车道一侧的左、右两个角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一根立柱,分别为后左侧立柱(4-1)和后右侧立柱(4-2),这两根立柱垂直紧固安装在地面层;然后,在车位中间左、右内侧的宽度最大轮廓位置错开设置两组立柱,两组立柱均由分别垂直紧固安装在地面层的两根型钢组成,两根型钢之间形成中空空间;其中,一组位于车位长度方向靠近出入车道的前半区的左侧,为中左侧立柱,由中左侧立柱型钢一(4-3)和中左侧立柱型钢二(4-4)组成;另一组位于车位长度方向远离出入车道的后半区的右侧,为中右侧立柱,由中右侧立柱型钢一(4-5)和中右侧立柱型钢二(4-6)组成;上述后左侧立柱(4-1)、后右侧立柱(4-2)、中左侧立柱以及中右侧立柱安装完成之后距地面层的高度相同;所述左纵梁(2-2)跨越中左侧立柱和后左侧立柱(4-1)的上部空间,紧固设置在中左侧立柱和后左侧立柱(4-

1)的上方位置,在邻近中左侧立柱型钢一(4-3)以及邻近中左侧立柱型钢二(4-4)的上方分别开设有一个作为链条曳引吊点、紧固安装链条的穿孔;所述右纵梁(2-3)跨越中右侧立柱和后右侧立柱(4-2)的上部空间,紧固设置在中右侧立柱和后右侧立柱(4-2)的上方位置,在邻近中右侧立柱型钢一(4-5)以及邻近中右侧立柱型钢二(4-6)的上方分别开设有一个作为链条曳引吊点、紧固安装链条的穿孔;所述后横梁(2-1)跨越后左侧立柱(4-1)和后右侧立柱(4-2)的上方位置,并分别与后左侧立柱(4-1)和后右侧立柱(4-2)紧固连接;上述由中左侧立柱型钢一(4-3)、中左侧立柱型钢二(4-4)、后左侧立柱(4-1)、后右侧立柱(4-2)、中右侧立柱型钢一(4-5)、中右侧立柱型钢二(4-6)组成偏置式立柱结构;该偏置式立柱结构加上左纵梁(2-2)、后横梁(2-1)以及右纵梁(2-3),即组成一个半封闭结构的刚性机架,用于安装链条后置驱动的载车板曳引系统以及用于支承载车板(8)的上升和下降;

所述载车板(8)设置在车位内部位置,为若干横梁和若干纵梁组成的矩形构件或者为整体轧制的矩形构件或者为拼装而成的矩形构件,所述矩形构件的上层平面用于承载车辆(9);载车板(8)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凸出矩形构件外缘的支承块,分别为左侧支承块(5-1)和右侧支承块(5-2);其中,左侧支承块(5-1)的一端与载车板(8)的左侧紧固连结,另一端伸入中左侧立柱的中空空间位置或者分别伸入中左侧立柱的两根型钢的外侧位置;右侧支承块(5-2)的一端与载车板(8)的右侧紧固连结,另一端伸入中右侧立柱的中空空间位置或者分别伸入中右侧立柱的两根型钢的外侧位置;安装完成后的左侧支承块(5-1)和右侧支承块(5-2)受到中左侧立柱和中右侧立柱的侧立面的约束,从而限制了载车板(8)在水平方向的自由度而保留了载车板(8)在垂直方向的自由度,使得载车板(8)只能够上、下移动;左侧支承块(5-1)和右侧支承块(5-2)分别开设有两个作为链条曳引吊点、紧固安装链条的穿孔;安装完成后,上述左侧支承块(5-1)开设的两个穿孔分别与左纵梁(2-2)开设的两个穿孔垂直对应,右侧支承块(5-2)开设的两个穿孔分别与右纵梁(2-3)开设的两个穿孔垂直对应;

所述载车板曳引系统包括一套电机减速单元(3)、两个左侧驱动链轮、两个右侧驱动链轮、两个左侧曳引链轮、两个右侧曳引链轮、四根链条;所述电机减速单元(3)紧固安装在后横梁(2-1)之上,为左右两端同轴输出,输出轴的中心线与载车板(8)车宽方向的中心线平行;两个左侧驱动链轮分别为位于外侧的左侧驱动链轮一(1-1)和位于内侧的左侧驱动链轮二(1-2),两个右侧驱动链轮分别为位于外侧的右侧驱动链轮一(1-3)和位于内侧的右侧驱动链轮二(1-4),左侧驱动链轮和右侧驱动链轮的尺寸参数相同;其中,左侧驱动链轮一(1-1)和左侧驱动链轮二(1-2)通过轴和轴承座紧固安装在后横梁(2-1)的上方左侧位置,其安装轴为左侧驱动链轮轴(1-5),与电机减速单元(3)的左端输出轴通过连轴装置紧固连接,左侧驱动链轮一(1-1)和左侧驱动链轮二(1-2)的设置位置须使得两个链轮的齿廓圆周中心线切线沿平行于载车板(8)车长方向中心线的方向往中左侧立柱位置延伸之后分别与左纵梁(2-2)开设的两个穿孔的中心线位置相对应;右侧驱动链轮一(1-3)和右侧驱动链轮二(1-4)通过轴和轴承座紧固安装在后横梁(2-1)的上方右侧位置,其安装轴为右侧驱动链轮轴(1-6),与电机减速单元(3)的右端输出轴通过连轴装置紧固连接,右侧驱动链轮一(1-

3)和右侧驱动链轮二(1-4)的设置位置须使得两个链轮的齿廓圆周中心线切线沿平行于载车板(8)车长方向中心线的方向往中右侧立柱位置延伸之后分别与右纵梁(2-3)开设的两个穿孔的中心线位置相对应;两个左侧曳引链轮为左侧曳引链轮一(7-1)和左侧曳引链轮二(7-2);其中,左侧曳引链轮一(7-1)位于外侧,通过轴和轴承座紧固安装在左纵梁(2-2)靠近中左侧立柱型钢二(4-4)的上方位置,安装轴的中心线与载车板(8)车宽方向的中心线平行,左侧曳引链轮一(7-1)的齿廓圆周中心线在靠近车道一侧的垂直切线与左纵梁(2-2)在靠近中左侧立柱型钢二(4-4)上方开设的穿孔的垂直中心线重合;左侧曳引链轮二(7-2)位于内侧,通过轴和轴承座紧固安装在左纵梁(2-2)靠近中左侧立柱型钢一(4-3)的上方位置,安装轴的中心线与载车板(8)车宽方向的中心线平行,左侧曳引链轮二(7-2)的齿廓圆周中心线在靠近车道一侧的垂直切线与左纵梁(2-2)在靠近中左侧立柱型钢一(4-3)的上方开设的穿孔的垂直中心线重合;两个右侧曳引链轮为右侧曳引链轮一(7-3)和右侧曳引链轮二(7-4);其中,右侧曳引链轮一(7-3)位于外侧,通过轴和轴承座紧固安装在右纵梁(2-3)靠近中右侧立柱型钢二(4-6)的上方位置,安装轴的中心线与载车板(8)车宽方向的中心线平行,右侧曳引链轮一(7-3)的齿廓圆周中心线在靠近车道一侧的垂直切线与右纵梁(2-3)在靠近中右侧立柱型钢二(4-6)上方开设的穿孔的垂直中心线重合;右侧曳引链轮二(7-4)位于内侧,通过轴和轴承座紧固安装在右纵梁(2-3)靠近中右侧立柱型钢一(4-5)的上方位置,安装轴的中心线与载车板(8)车宽方向的中心线平行,右侧曳引链轮二(7-4)的齿廓圆周中心线在靠近车道一侧的垂直切线与右纵梁(2-3)在靠近中右侧立柱型钢一(4-5)上方开设的穿孔的垂直中心线重合;

所述四根链条分为左侧链条一(6-1)、左侧链条二(6-2)、右侧链条一(6-3)、右侧链条二(6-4),其设置及绕行路径叙述如下:

左侧链条一(6-1)、左侧链条二(6-2)对载车板(8)的左侧支承块(5-1)实施曳引;其中,左侧链条一(6-1)绕过左侧驱动链轮一(1-1)的上方,靠近后横梁(2-1)的一端作为自由行程端,自然向下,另一端指向左侧曳引链轮一(7-1)的安装位置,并从左侧曳引链轮一(7-1)的上方绕经左侧曳引链轮一(7-1)然后往下,穿越左纵梁(2-2)在靠近中左侧立柱型钢二(4-4)上方开设的穿孔之后继续往下,最终紧固连结在载车板(8)左侧支承块(5-1)与之对应的穿孔位置之上;左侧链条二(6-2)绕过左侧驱动链轮二(1-2)的上方,靠近后横梁(2-1)的一端作为自由行程端,自然向下,另一端指向左侧曳引链轮二(7-2)的安装位置,并从左侧曳引链轮二(7-2)的上方绕经左侧曳引链轮二(7-2)然后往下,穿越左纵梁(2-2)在靠近中左侧立柱型钢一(4-3)上方开设的穿孔之后继续往下,最终紧固连结在载车板(8)左侧支承块(5-1)与之对应的穿孔位置之上;

右侧链条一(6-3)、右侧链条二(6-4)对载车板(8)的右侧支承块(5-2)实施曳引;其中,右侧链条一(6-3)绕经右侧驱动链轮一(1-3)的上方,靠近后横梁(2-1)的一端作为自由行程端,自然向下,另一端指向右侧曳引链轮一(7-3)的安装位置,并从右侧曳引链轮一(7-3)的上方绕经右侧曳引链轮一(7-3)然后往下,穿越右纵梁(2-3)在靠近中右侧立柱型钢二(4-6)上方开设的穿孔之后继续往下,最终紧固连结在载车板(8)右侧支承块(5-2)与之对应的穿孔位置之上;右侧链条二(6-4)绕经右侧驱动链轮二(1-4)的上方,靠近后横梁(2-1)的一端作为自由行程端,自然向下,另一端指向右侧曳引链轮二(7-4)的安装位置,并从右侧曳引链轮二(7-4)的上方绕经右侧曳引链轮二(7-4)然后往下,穿越右纵梁(2-3)在靠近中右侧立柱型钢一(4-5)上方开设的穿孔之后继续往下,最终紧固连结在载车板(8)右侧支承块(5-2)与之对应的穿孔位置之上;

当电机减速单元(3)转动使得左侧驱动链轮一(1-1)和左侧驱动链轮二(1-2)以及右侧驱动链轮一(1-3)和右侧驱动链轮二(1-4)同步转动,从而驱动四根链条连结载车板支承块的一端同步上升或者放送四根链条连结载车板支承块的一端同步下降,使得载车板(8)获得同步上升或者同步下降。